文摘
    常常读到一些文字。淋漓尽致的表达了我对旅行的看法,充实了我对旅行的解读,坚定了我收藏旅行的信念。这,大概就是所谓的“知己”吧!于是抄录下来,题名为——旅行知己。
    后来,也抄录了一些“旅行”范畴之外的精彩文字。于是,把题——改为旅行知己和读书文摘。
    再后来,有了语录,于是,把题改为旅——文摘。
    人在江湖中漂泊,身不由己;人在岁月中蹉跎,己不由身。
——随水文存公众号
抄于:2024.02.08
    比起挣钱,对自己心态的管理更重要;钱总是有限的,然而欲望却可以无限膨胀;假如不把心态管理好,一来挣再多的钱也很难快乐,二来也很难持之以恒。
    风景终究是死物,有心要拍没什么是拍不到的,无非花费时间精力而已,所以摄影圈里有句话叫作“拍风光你永远拍不过当地人”。当一切时过境迁后,依然弥足珍贵的只有那些旅途中遇到的人与事,一旦错过那就真的再也拍不到遇不到甚至想不起了。多年后翻阅往昔旅途照片时,我从不会因为没有拍到某一个风光场景而遗憾,只会由于未能记录下某件事而懊恼。
——随水文存公众号《拉达克往事14·宿命之地》
抄于:2024.01.01
    接着,我发现:绝大多数名人的成功都充满了偶然性,而失败却充满了必然性。永远是时代先选中了他,他又在大时代中开创了一个小时代。
    如果你要问我,名人的成功有啥规律可循?那我的答案就是:无规律可循,就是随机的。
——晏凌羊公众号《戊戌变法三君子,就康有为像个渣》
抄于:2022.09.24
    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,纯然是一个破茧成蝶的故事。奇巧的是,《梁祝》创作的成功,也是破茧成蝶的结果。梁、祝破的是封建伦理道德的“茧”,挣脱的是精神枷锁。那么,《梁祝》破的又是什么呢?
    1958年,喧嚣热昏的年分。上海音乐学院成立了一个“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”,准备创作向国庆10周年献礼节目。小组向院党委呈报了三个方案,依次是:大炼钢铁、女民兵、梁祝。年轻的学子以为领导人定会批下前两个,因为当时全国在大跃进,大炼钢铁,全国都在唱《女民兵》那首歌,所以他们把梁祝排在最末,作为备选。谁知院党委书记孟波毫不犹豫地在梁祝下面划了一勾,並说:“梁祝是表现人性的,这样的主题是永恒的。”一勾一语,打破了年轻人头脑中被潮流裹挟的思维定势。这是事关《梁祝》生死的第一次破茧。作曲之一陈钢说,沒有这一勾,就没有今天的《梁祝》。
    《梁祝》作曲者何占豪学的是小提琴专业,想请学作曲的陈钢与之合作,共同完成创作任务。几经努力,终得应允。陈钢的父親57年被打成右派,当时正在安徽某农场接受劳动改造。此时有人提出,国庆献礼节目不能用一个右派分子的儿子。针对这一论调,孟波在院党委会上说:“儿子不等于老子,为什么不能用!”一语如铁,掷地有声!又把《梁祝》朝成功的路上推进了一步。
    在送审稿中,乐曲结束于英台投坟,而不是化蝶。孟波问为什么原来的化蝶没有了?作曲何占豪没说不敢写,而是很正面地说,新中国青年不能相信迷信,人死了不可能变成蝴蝶。孟波开导大家说:“恐怕不能这么看问题。艺术创作中的浪漫主义,表现人们对美好的向往,不能把它同迷信等同起来”。接着又强调,不但要写好化蝶,而且要写得更美!就这样,把作曲者从教条主义的思想牢笼中解放出来,成就了《梁祝》的完美。
    化蝶全仗破茧功。三次破茧,说明诞生之难;三次破茧,彰显了孟波的胆识与担当;三次破茧,使何占豪和陈钢这两个年轻人得以脱颖而出,施展才华,为世人、也为自己的人生谱写了华美的乐章。
    《梁祝》的经验是成功的,但不能把它模式化,那样不保险。因为谁也不能保证每个音乐学院的党委书记都像孟波。《梁祝》经验主要在于不为一时的潮流所动,大胆冲破思想禁锢,按照文学艺术创作本身的规律行事。把学生教育成像孟波那样有独立人格、自由思想的人,这才是文艺繁荣的真正希望。
    人们庆幸,中国终于有了第一部享誉世界的交响曲。人们有理由期待第二部甚至更多。可是自1959年《梁祝》首演,61年来,那第二只蝴蝶仍然久期不至,《梁祝》独自美丽,依旧孤单!
    是缺少优秀的作曲家,还是缺了孟波那样的领导干部?抑或是缺少另外更重要的东西?说下去又是一个沉重的话题。而那话题里,该有多少不能弹奏的音符。
——一砚翁《琴音化蝶弦上流泻千年凄美———重听<梁祝>隨想》(微信公众号.二湘的十一维空间)
抄于:2020.10.07
    听我谈文学,不如到碓冰去观赏月色,无疑那里更富于文学色彩。高原早已是秋花烂漫,比如那些细茎上稀稀落落地绽开了地榆花,像结着小桑子似的。哪怕是三分钟,仔细地观赏那些花也比阅读千百篇无聊的小说更富有文学性。所谓文学,就是这么一种东西。即使在一片叶或一只蝴蝶上面,如果能从中找到自己心灵上的寄托,那就是文学。
——川端康成
抄于:2020.05.09
    做人关键的是要有个平和的心态,即便达不到道家的境界,也该有点儒家的深沉。人不能一辈子总走运,也不能一辈子总背时,生命不过如天上的流星,来匆匆去也匆匆,若再排除年幼无知、年老体迈和睡觉的时间,真正处于清醒状态的时间不过二十八年而已。因此就这短短的二十八年而言,要想体验生的美好就该有点尼采的精神,失意时不要绝望,得意时莫忘形。风水轮流转,将来还不知都怎么着呢,古人说杀人不过头点地,与人方便自己方便,给别人活路,其实就是给自己活路。
——安庆仁《干女儿和私生女》(2012年10月19日 网络)
抄于:2012.10.19
    所以,一个真正的热爱旅游、旅行的人,他向往的环境形式当然不拘于城市之所还是乡野之地,他感兴趣于充满文明的大都市,也迷恋、陶醉于历史悠悠的古迹,峥嵘峭拔的群山,急湍澎湃的江河,但他也更欢喜、迷醉于大漠荒原的落日,自然原始的山野榛莽……对他来说,真正的旅游,是获得诗意、美感、哲思、智慧和丰富的生命体验。
——袁跃兴《我们正在失去旅游的意义》(2010年11月4日《温州日报》人文周刊第4版)
抄于:2010.11.4
    沉浸于艺术,是我们人生之旅中“美丽的停顿”。
——刘心武《谢幕与终曲》(2008年1月16日《温州都市报》第B37版)
抄于:2008.1.16
    人生就像一场旅行,不必在乎目的地,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。
——陈蓓蕾《风景就在身边》(2007年10月11日《温州广播电视新壹周》第22版)
抄于:2007.10.14
    岁月留痕。我们不能容忍不断流动的曾经那么鲜活的生命消失在风中,消失在梦中,无形的流变一定有一个暗暗的有序和无形,事过境迁之后就有大段的记忆常常回流在心间,它有时指向一个人,有时指向一个城市,有时指向一个情境。试想一下,我们根本无法在回忆时一昧地想想自己,自己总是和众多的人和事,细密的情和意联在一起,甚至那是在萧瑟的秋天,还是在满霞的夕阳中,都是丝毫不差的。
    我们也许一直以为我们的生命是握在自己手中的,是属于我们自己的,其实不然。因为生命的环节节相扣,生生不息的爱使我们世代繁衍,亲情爱情友情使我们众多的心灵在无数个点和面上迤逦铺展着,闪烁着,交流着。我们的生命在不同的时空与不同的人交汇,不知不觉间我们不得已就将自己存放在别的地方和别人的生命中了。当然,我们自己本身也是一样,我们的生命中也渗透了若干其他人的生命密码,当我们离开人间时,这些生命密码也是要悉数带走的,如此,我们怎能不同时给世间留下悲伤。
——陈慧娟《生命在别处》(2007年2月9日《温州日报》第9版)
抄于:2007.2.9
    山水,是大自然为人类专门创造的一部过滤带或是清洗机。人,一旦进入山水,过滤了私心与杂念,荣辱可以皆忘,同时清洗了应该清洗的东西,比如,浮躁,烦忧,苦恼,不平……
没有山水的人生是黯淡的,疏远山水的人思想是驳杂的。所以,我常常愿望,走近山水,亲近山水,在月光下,孤独地或是与人一起漫步,就像寒山和拾得那样,也像那个孤独的散步者卢梭那样,“只有在忘掉自己时才更韵味无穷地进行默思和遐想”……感受着山水的感受,以一种宁静、博大和忍耐,换取一个和平的心境,然后面对生活,走进人生的另一种境界。
——华贤《山水境界》(2006年6月9日《温州日报》第9版)
抄于:2006.6.9
    父亲往往从儿子身上的一些小事发现其不凡的禀赋,而儿子则屡屡从小事中窥见父亲的局限。
——杨章池《父亲的神话》(2006年4月14日《温州日报》第9版)
抄于:2006.4.14
    苍茫的天空中环绕着旧日的浓情,离开了纷繁的人群,我更爱优游于历史的长河,那里是精神的世界,孤独的记忆在绵绵铺陈,……。
——王晟《扬州纪行》(2006年4月14日《温州日报》第9版)
抄于:2006.4.14
    我相信每一寸土地下面都埋藏着非凡的心灵和故事,城市也好,荒漠也好,海洋也好,冰川也好,都有无法计量的深刻与广博,我更相信独行是用自己的视角和信念去细腻地触摸,会有非同寻常的感受。
    旅行并非是寻求一种结果,而是感觉;不仅仅是美景,更多的是人情的感受,那种亲身体会的人文气息。
——汪滢《“私奔”天下》(2005年12月1日《温州日报》第14版)
抄于:2005.12.1
    一个人走,人是孤独的,心是丰盈的。……。也许当面对壮美的景色时,很想有人在身边分享,但你也完全可以将内心的感动与共鸣和盘收下,藏在心里,藏得满满溢溢的。当停止了漂泊回到故里时,在家中闲坐却思绪飘飞时,藏在心中的那些情愫就像一杯清茶或烈酒,让你清醒让你醉。……
    一个人走,人是孤独的,心是充实的。路途中所有的体验,都将被你独自珍藏。那种偶遇的快乐,那种独自彷徨的栖惶,还有对酒当歌的狂放,惺惺相惜的感叹,天涯海角的感伤。一个人的时候,特别容易结交,特别容易融入。……
    一个人走,人是孤独的,心是自由的。
——唐瀛《一个人在路上》(略去原文若干个“你” 2005年12月1日《温州日报》第14版)
抄于:2005.12.1
    游走能导致别样的人生视角,不再禁锢于社会体制的深层结构,不再囿于地域环境的琐碎人伦,不再纠缠于庸常世俗的生活细节,心态是轻盈的,步伐是洒脱的,迎面而来的风景不断滑入瞳孔,化作身后渺远飞逸的诗意。
    生存的方式不外乎两种,一是纵向的创业,一是横向的流动。一种人长期固守一方,专事一职,不断积累,终生奋斗,最后得到功成名就的满足感。而横向流动的人则不断放弃已有的积累,不断寻觅下一次的生机,虽然他们难有成就,但已在流动中卸却体制的重负,获得轻盈的诗意。三毛的人生经历,是一次次彻底的放弃,她因而能畅快流动,活水常新。流浪的她失去了社会根基和生活保障,但她写的平常人事却那么饶有趣味,因为一切都在游走中获得了逸动的诗意。她是贫穷而富有的,虽然她物质匮乏,但游走的快意已馈赠给她生命的丰盈意义。
    当人们事业过度劳顿,人事过度纠葛时,会有到远处一游的念头。旅游中豁然开朗,顿感平日烦愁消散远遁。此时我们怎能不感悟到:人生的许多苦恼,岂不都是由“固定”造成的?一旦出走,一旦流动,就会淡化那种笼罩无数人的社会参照背景。三毛的彻底放弃和不断游走,是一种很好的生态启示。
——周蓉《游走人生》(2005年7月29日《温州日报》第11版)
抄于:2005.7.29
    常和大自然的伟大为伍,当真可以使人的心境渐渐也成为伟大。 我们自有一种把天然景色当做活动影片看的法子,而得到不亚于看活动影戏的满足;自有一种把天边的乌云当做剧台后面的布景看,而得到不亚于看布景的满足;自有一种把山野丛林当做私有花园看,而得到不亚于游私有的花园的满足;自有一种把奔腾澎湃的巨浪声音当做音乐听,而得到不亚于听音乐的满足。自有一种把山风当做冷气设备,而得到不亚于冷气设备的满足。我们随着天地之大而并大。
——张跃铭《林语堂隽语》(林语堂《生活的艺术》)
抄于:2005.1.27
    旅途中的文化感受,不必如此拥挤、如此密集、如此迫不及待地表达出来。让自己的笔多描述一点自然景物本身,就会更大气。走在这样一条奇异的路上,我们的合适身份应该是惊讶而疲倦的跋涉者,而不宜是心思很重的读书人。
    我还要告诉其他更多的读者,最有意义的旅游,不是寻找文化,而是冶炼生命。我们要明白,人类的所作所为,比之于茫茫自然界,是小而又小的;人类的几千年文明史,比之于地球的形成、生命的出现,是短而又短的;人类对于自身生存环境的理解能力,是弱而又弱的。因此,我们理应更谦虚、更收敛一点。在群峰插天、洪涛卷地的伟大景象前,我们如果不知惊惧、不知沉默,只是一味叽叽喳喳地谈文化,实在有点要不得。
——余秋雨《霜冷长河.更谦虚一点》
抄于:2002.6.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