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意长存
——扬州
    当我还一个懵憧孩童,根本没有地理概念和历史知识的时候,就已经知道扬州了。因为无数次的朗读了李白的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,“烟花三月下扬州”——已经深深地烙在脑海。
    后来,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识的积累。在无数次失望与伤心之后,明白了文学意境,往往只是作者一时的浪漫和理想。以文学意境来寻觅现实存在,是按图索骥,更是刻舟求剑。
    于是,我刻意不去扬州。就是为了不让白月光变成白米粒、朱砂痣变成蚊子血,就是为了在心中留存她的诗意。 如今,我过了不惑之岁。不以物喜、不以己悲,不乱于心、不困于情。心中没有了白月光、朱砂痣,也没有了白米粒、蚊子血。明白了文学意境和现实存在的交融,更明白了两者的对立。
    然后,我来到了扬州。
    瘦西湖,我并未进入景区,仅仅只是因为太阳猛天气热。就在一湖之隔的扬州迎宾馆,遮着树荫,悠闲地隔湖相望。还飞起无人机,俯视了一翻。居然,就心满意足了。放在二十年之前,我肯定进入景区,走遍每处风景、看遍每个文字,方才罢休。
    东关街,我只是走了一趟。待到太阳落下天气转凉之后,才一路逛来。长长的商业街,从头到尾一走而过。竟然,没有星点后悔。放在二十年之前,我肯定缓缓而行,不时驻足;不买点零食,不挤个热闹,不会结束。
    反而,东关街里面的小巷,扬州城区的街道,倒是逛了又逛。“三春三园”的茶点,更是吃了又吃。
    不禁觉得奇怪,我的旅游期望,怎么就被扬州不费吹灰之力的满足了。难道五十来岁的我,真的如得道高僧般达到了入禅的境界?
    仔细一想,非也。不是我有入禅之功,而是扬州有引人入禅之力。
    如今,在杭州西湖一抬头看见大厦,在苏州园林一出门面对高楼,非常魔幻,让人觉得自己是在穿越。但是游走在瘦西湖,无论身处哪里,抬眼望向何方,看不任何高楼大厦。这感觉,非常奇妙,我认为这就是——空灵。
    如今,在北京、西安这些古都,新修的大马路无比宽阔,但除了气派,其他真没感觉。但是扬州就不一样。比如史可法纪念馆前面,最底处是运河,向上是人行道,再向上还是人行道,最后再向上才是马路。原本可以填平修成一条宽阔的大马路,硬生生地分成四个不同高度的截面。这样一来,虽然马路失去宽阔,但是收获了一个了不起的效果。游人自然而然的看明白,这是不同历史时期扬州城的地基水平,非常直观地感觉到历史的——厚重。
    如今,许多餐饮老字号,店堂富丽得为之怯步,价格高昂得为之寒心。扬州的“三春三园”茶馆,店堂朴素大气,馔珍虽然小贵,但是味道真是很好。如此服务,让人——亲切。
    千年之前,李白的诗意,是“烟花三月”。
    千年之后,我的诗意,是空灵、厚重、亲切。
    诗曰:
扬州
追寻太白游,三月下扬州。
柳径宜闲步,兰舟恰枕流。
妙文题杰阁,佚事话茶楼。
早上皮包水,归来最眷留。
文2024.06.17/诗2024.06.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