钟灵毓秀
——鼓浪屿

    人们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。之前,我对此持怀疑态度。

    我生长于浙南。在浙南的农村,普遍是砖木混合结构的平房。这种平房,从内到外极为简单。就象中国的农民,虽然端庄纯朴,但是毫无风情。在浙南的城市,要么是老旧的筒子楼,就像文革中的知识分子,呆板且寒酸;要么是新建的高层,就像改革开放后的爆发户,张扬且粗鄙。偶而所遇见的古建,虽然别具韵味和风采,但实在是太希少了,像个孤零零的音符,成不了乐章。虽然旅游时也去过规模庞大的建筑群,比如故宫,但人实在是太多了,乱轰轰的,根本静不下心来感受。

    如今,漫步在无人的鼓浪屿的小巷,我真的感受到了。

    沿着小巷的围墙,从形状上看就像乐谱。每一个阶梯的围墙,形状大同小异,顺着山坡,高低有序,绵延起伏,这是音符。一条巷子有好几户人家,这段路这户人家这个模样,那段路那户人家那个模样,这是音节变化。每一条巷子,就是一篇乐章。整个鼓浪屿,给我的感觉,就是一部宏伟的交响乐章。

    沿着小巷的围墙,从色彩上看就像旋律。围墙的颜色是声调,红黄橙等等暖色调的是高音、青绿蓝等等冷色调的是低音,灰白色的是中音。每段围墙的大小宽窄是节奏,面积大且宽的是慢板,面积小且窄的是快板。每户人家的围墙的颜色各不相同,每段围墙的面积大小宽窄各不相同。于是,音调有高有低,节奏有快有慢。整个鼓浪屿,给我的感觉,就是一部丰富的交响乐章。

    想必,有此感受的肯定不只我一人。

    要不然,鼓浪屿哪能孕育出那么多的音乐家——有“中国第一个声乐女指挥”称号的周淑安;曾任上海声乐研究所所长林俊卿;钢琴演奏家殷承宗、许斐平、许斐星、许兴艾、卓一龙;小提琴演奏家许斐尼;指挥家陈佐湟;以及殷承基、吴天球、洪昶等音乐家。

    音乐领域以外,鼓浪屿也走出了不少的名人。医学界的林文庆、林巧稚,文学界的卢戆章、林语堂,实业界的林祖密、林尔嘉,体育界的马约翰。

    鼓浪屿,这小小的弹丸之地,孕育了这么多的英贤人物。这就是——钟灵毓秀。

    诗曰:

鼓浪屿

雕墙曲巷凝音韵,边岸孤洲列俊才。
不劳天公重抖擞,钟灵毓秀自登来。

诗/文20220304